乱侃《古墓丽影:崛起》上了墙的各位(3)贞德为何也上墙

TombCrow讨论 | 贡献2023年12月31日 (日) 20:49的版本 (文字替换 -“有框|无”替换为“有框|center”)
(差异) ←上一版本 | 最后版本 (差异) | 下一版本→ (差异)

注意: 本文系玩家作品,转载请征求原作者授权。


上回说到,大胡子“妖僧”拉斯普京以他传说中旺盛的生命力上了劳拉的墙。这次来说在他身边这位——法兰西民族英雄,圣女贞德。

作者信息
作者 TombCrow
发布时间 2018-2-8
发布于 微博(@古墓丽影INFO)
内容关于 文化探秘崛起

上回的图是在太糊了,还好有敬业的 @野猫_Ghost 开了新进度截了清晰的。

《古墓丽影:崛起》游戏截图(图片来自猫哥)

这张画是法国画家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的作品,创作于1854年, 名为《查理七世加冕礼上的圣女贞德》。顾名思义,这幅画画的是贞德在查理七世加冕礼的场景,贞德一身戎装,英气勃发,甚至还顶着光环,彰显她的神圣属性。[1]

下面是来自中国美术教育网安格尔介绍页的无水印原作大图,可以看到,劳拉就是把它直接钉上了墙。

《查理七世加冕礼上的贞德》(来自中国美术教育网站)

乍一看,贞德与劳拉研究的“永生”似乎没什么关系?

贞德生平​

贞德的生平,大部分玩家应该多少都知道些。英法百年战争后期,法国生死存亡之际,这个十几岁的乡下小姑娘忽然听到圣音,要她带领法国人击败英军。于是她找到法国王储查理,说服查理让她率军出征,竟然解了奥尔良之围,当时她只有17岁!她在1429年5月解放奥尔良,7月就帮助王储在兰斯大教堂加冕为法国国王查理七世[2]——这正是上面这幅画所描绘的历史背景。

但贞德并未在战场上闪耀多久,查理七世加冕第二年,贞德在一场小规模冲突中被勃艮第人俘虏,英国人买下她之后,经过宗教法庭审判,最终以异端为由在鲁昂把“巫女”贞德烧死。她的骨灰被扔进塞纳河,就这样,不到20岁的贞德,于1431年5月30日被从肉体上彻底消灭。

 
贞德殉难地,如今是个小教堂,外形是倒扣的维京船(TC摄自法国鲁昂)

贞德死后20多年,法国即取得百年战争的胜利,英军被彻底逐出法国领土,然后贞德被平反。

又500年后,梵蒂冈将她封圣。

于是问题就来了——

劳拉你把妖僧和圣女钉一块儿你安的什么心?!

贞德当然也有一些神奇的故事,比如从没见过世面还是从人群里认出了王储,比如从没上过学却战胜了英国人,又在接受漫长的审判时展现出过人的智慧。更不用说贞德的作为本身就足够传奇。

但这时的劳拉只对永生神话感兴趣,她是在随手贴她的研究素材,所以“不死妖僧”拉斯普京才上了墙。那么贞德想必也是因为生命力上的过人之处,才被钉在拉斯普京旁边。

贞德的“主线”生平中,似乎没有拉斯普京这样的“小强”级表现,然而,她的一些“支线”经历,确实展现出非凡的生命力。

 
教堂内部,楼梯处是贞德生平简介(TC摄自法国鲁昂)

不死贞德​

这里说的不是精神层面,而是肉体层面的——虽然贞德的的确确被烧死了,但在此之前,她还真是个“不死小强”。不然的话,她应该入不了劳拉的眼,毕竟劳拉那会儿满脑子都是不死神话。

贞德戎马生涯虽然时间不长,但她确实受过伤,其中还有重伤。

最致命的伤害,大概是一次中箭事件。据说,贞德在攻城时曾被弓箭手击中,位置并没有特别详细的记载,约在肩颈附近。她被抬下战场,流血不止。当时人们甚至以为她就要死了。

但神奇的是,仅仅进行了短暂的休息后,众人就瞠目结舌地看到她生龙活虎地回到战场。

这被认为是神迹。

贞德神奇的“不死”能力,在她被捕后又有展现。

贞德最后的日子里,被英国人辗转到他们在法国的大本营鲁昂,关押在一个城堡的主塔​。传说她在关押期间曾经从囚牢跳下,这一几乎自杀式的越狱行动,因贞德幸运地摔在干草堆上而没有丢掉小命,
倒是成就了“信仰之跃”真人版。

于是——

你对贞德为何被劳拉钉上墙还有疑问么?

 
贞德塔,贞德的囚笼(TC摄自鲁昂)

附1:关于英法百年战争

百年战争是英国国王争夺法国王位而导致的一场陆陆续续打了一百多年的战争,其导火索(虽然战争的爆发还有其他因素在)以及贞德出现前的故事还是有点好玩的,所以写一笔……

要追溯得早一些的话,或许可以从诺曼征服说起。维京海盗登陆法国诺曼底地区后,法国国王顺水推舟将这波维京人的首领封为诺曼底公爵[3],这也是当时欧洲大陆对付让人头疼的维京人的常用手段——“归化”而利用之。 1066年,当时的诺曼底公爵威廉跨过英吉利海峡,征服英格兰而成为英格兰国王,称“征服者威廉”(法国叫做“征服者吉罗姆”) 。从此法语成为英格兰宫廷和上流社会语言,土著的英语则是下层语言。虽然如今法语早已风光不再,但对英语的影响延续至今,法语词在英语中成为很多高雅语汇。英国国徽(即英王徽)上书写的英王室格言,也是法语写就的 Dieu et Mon Droit(我权天授)。

 
英国国徽,底部格言直译为“上帝与我的权力”(来自维基百科)

诺曼征服意味着英格兰国王拥有诺曼底的广袤领土。除此之外,英王室通过联姻还占有法国南部的土地,他们将法国的这些领地视为自己的祖传领土,虽然只能以公爵身份占据这些领地。英国王室至少当时尚未表现出对法国王位的觊觎,直到法国人自己开始作死

1316年,法国国王路易十世无子而崩,他唯一的女儿是否有权继承王位,在当时的法国王位继承制度中并未明确。路易国王的兄弟菲利普反应迅速,立即宣称女性没有王位继承权,从而自己登上法国王位,成为菲利普五世。于是,在出现第一位女王之前,女性就被排除出法国王位继承序列,因此法国历史上不存在任何一个女王。[4]

结果,菲利普也没生下儿子,只有女儿(天道好轮回~)。他死后,由于他自己立下的规矩,他的女儿无法继承王位,最后法国王位由他的弟弟继承,即查理四世。

1328年,法国国王查理四世死去,又没有儿子(苍天饶过谁~)!这时,跟他亲属关系最近的男性,是英格兰的国王爱德华三世。爱德华的母亲,正是查理四世、路易十世、菲利普五世这三位法国国王的姐妹伊莎贝拉(被莎士比亚称为穷凶极恶大母 She-Wolf 的就是她了),她嫁给英格兰国王(就那个著名的搞基国王情种国王爆菊国王爱德华二世天啦我这篇都在写些啥!),生下了爱德华三世。于是,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作为法国先王查理四世的亲外甥,认为法国王位理应由他继承。

然而法国人不干:他妈都没有的权利,凭什么隔空就传给他?于是紧急追加了一条规则,排除了来自母系的亲属——比如国王表亲和外甥的法国王位继承权。

爱德华三世不干了,之后就跟法国王室干上了。

 
爱德华三世以新纹章宣告拥有法国王位,三只狮子和鸢尾花分别代表英法王室,图来自维基

自爱德华三世宣称自己拥有法国王位开始,两国之间的作战陆陆续续,互有胜负。然而数十年后,法国的形势变得岌岌可危。在阿金库尔战役中,法国占据人数上的绝对优势,却遭遇惨败,接着又一步步丢掉了整个诺曼底。在这关键时刻,法国人又自己作死

位于法国东部的勃艮第地区,与英国的贸易关系密切,也就是与英格兰有利益关系,而与此同时,却跟法国王室却存在利益冲突(当时法国分裂为支持王储的奥尔良派和国王堂弟领导的勃艮第派,两派之间争斗不断),于是勃艮第公爵在抗击英军这样的“外敌”时似乎并不卖力。在英军大兵压(勃艮第)境的情形下,勃艮第公爵同意与奥尔良派谈判。结果,奥尔良派却在和谈时伺机杀死了勃艮第公爵。这为英格兰国王亨利五世送上大礼。就此勃艮第彻底倒向英军,公然成为英国人的盟友。法国国王查理六世丧失了大片领土,折损了大批精锐,又丢掉了勃艮第,最终只能签下“丧权辱国”的特鲁瓦条约。他不承认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的儿子,他承认自己是喜当爹了(我这篇都在写些啥……),从而彻底剥夺法国王储的王位继承权[5];特鲁瓦条约确认,查理六世百年之后,法国的王位将由英国国王亨利五世继承。自此,奥尔良派虽然还在抵抗,但法国王室的丧钟几乎已经敲响。

然而,就是这个被自己的父王扫地出门的破落王子,后来却成了被贞德扶上王位、继而战胜英军,为法国赢得百年战胜最终胜利的查理七世,绰号“胜利者查理”。

所以说,百年战争本是英法两国王室争权夺利的战争,于平民百姓并无干系——除了给他们带来巨大苦难,尤其是在法国乡间。但战争期间,两国民族意识开始觉醒。在英格兰,下里巴人的英语挤掉了阳春白雪的法语,进入了英国上流社会;而对于法国而言,则是贞德意义非凡。她将王室之间的私人战争转化为了法国人的保家卫国之战。贞德在后世也成为法兰西民族意识觉醒的标志人物,被广为传颂。

 
贞德塔内展示的贞德形象,旗帜是她的标志,贞德称爱旗帜40倍于刀剑(TC摄自鲁昂)

附2:关于贞德的名字

“贞德”这个中文译名,不知道大家会不会觉得有点怪,不像“老外”的“正常”名字。其实贞德这名字在外语里还是挺“正常”的。她的名字写作 Jeanne d'Arc,就法语而言这名字没什么很特别的地方,按照法语发音一一对应来翻译的话,Jeanne d'Arc 的“标准译名”大概是“珍妮·达赫克”,挺“正常”挺“官方”挺“严谨”挺像那么回事的对吧?不过个人觉得那样死板的翻译实在不如“贞德”这种发挥型的翻译。

顺便说一句,贞德的法语名 Jeanne d'Arc,在英语里相应写成 Joan of Arc,给人的感觉应该很不一样。英语里 Arc 是“弧”,而法语里 Arc 的意思是“弓”,引申为“弧形”或“拱形”。英语里“Arc”这个词不知发生了什么演变,武器的含义已经失去了,倒是 arch 这个前缀还带有“弓”的意思,例如“弓箭手” archer,“箭术” archery……

再顺便说一句,贞德的名字里,d'Arc 是 de Arc 的连写,这个似乎无意义的“de”,在法国人的姓里不时就会看到。可能最广为人知的就是戴高乐,这就是个带 de 的姓,法语写作 de Gaulle。

De(英语里的“of”)在姓里出现的时候,往往意味着这是贵族姓,类似于德语里的 von(所以看中世纪的历史会看到一堆的 de 或 von……嗯,还有不是中世纪的古墓丽影第四代里劳拉的那个倒霉的导师维尔纳·冯·克罗伊)。但这也并非铁律,有些显贵的姓氏中并不带 de,而带 de 的未必是贵族——贞德应该就不是贵族,虽然她爸大小是个村官。有个法国人曾告诉我,贞德家来自一个叫做 Arc 的村庄,这就是这个姓的来源。这还是有一定可信度的,贞德来自法国东部的栋雷米(学过都德《最后一课》的应该有印象,阿尔萨斯-洛林地区在普法战争后划归德国,贞德出生的栋雷米就在那个地区附近),那附近确实有两个地方叫 Arc——Arc en Barrois 和 Art sur Meurthe。

实际上,在贞德的时代,de 和 Arc 之间的连写符号 ' 还不存在,贞德的姓写成什么样的都有——Darc、Tarc、Dare、Day,等等。就目前的史料,Jeanne d'Arc 这个名字首次出现,是在 1576 年一位奥尔良诗人的笔下。

贞德倒是省事,只签名,不写姓(当然这很正常)。[6]

 
贞德塔中展示的贞德形象和签名(TC摄自鲁昂)

脚注

  1. 光环问题在写“先知之死”时曾经想过要带一下……那幅画里已经可以看到,先知和神圣之源都带有光环。只不过先知和神圣之源的光环是东正教风格的金色圆盘,而这里贞德头上是西欧在文艺复兴后淡化的细小光圈。光环似乎在很多文化中都代表了神圣性,探讨其起源和发展也可以成为一个课题,不过偏离太远还是算了。有兴趣的玩家可以看看维基百科总结的“光环”在不同文化中的表现形式。
  2. 之所以在兰斯大教堂加冕,是因为那里是法国国王传统的加冕地,教堂内保存着法兰克王国创立者克洛维的油膏。只有在那里加冕,才算是得到宗教传承、能获得正式承认的法国国王。但兰斯位于法国西北部,是英格兰及其盟友勃艮第人的领地。贞德的坚持下,法军深入敌阵,攻下兰斯,才得以让查理七世正式加冕。这次对兰斯的征服在后来也发挥了宗教上的作用——当英国人想让他们的国王加冕为法国国王时,因为兰斯已落入查理七世之手,故而加冕仪式无法在兰斯大教堂举行,只能在巴黎圣母院完成,其意义远远不如查理七世的加冕。
  3. 也就是罗洛,参闲话《刺客信条_英灵殿》:名词解释看游戏#罗洛
  4. 英国有女王,或许还得归功于征服者威廉之子亨利一世。他唯一的儿子命丧英吉利海峡,虽然不情愿让女儿继承大统(而是更寄希望于未来可能出生的孙子),但亨利还是让贵族们宣誓效忠他的女儿玛蒂尔达。后来玛蒂尔达不负众望生下儿子,但亨利死时孙子还年幼,亨利仍然让贵族拥立玛蒂尔达。虽说玛蒂尔达最终未能加冕,但女性拥有英格兰王位继承权已经没有疑问。
  5. 为了剥夺王储的继承权,查理六世宣布这个儿子不是他亲生,而是王后出轨生下的私生子。
  6. 贞德是文盲,并不会写字。大概有人还记得吕克贝松导演的《圣女贞德》里,恍恍惚惚的贞德曾经在弃绝书上颤颤巍巍地签下一个X。虽然我并不知道历史上贞德当时究竟是怎么签的,不过签X这一幕还是有历史依据的。中世纪时文盲众多,订立法律文书时需要签名,不会写字的就用X代替,然后亲吻X表示信守条文,久而久之,X就演变成了亲吻义,也用在信尾落款里……我知道你们在想啥,好吧,信尾落款用到的另一个字母O表示的是拥抱。
    扯远了……贞德的确不会写字,但进入军队后学习过签名。贞德的亲笔签名,目前仅存三份,每一份写得都不太一样(不过每一份都价值连城),毕竟她还在学习中。照片上这是流传最广的签名,也是现存三份签名中时间最晚的一份。但即使这一份也写得歪歪扭扭的。
    最后送上小八卦一个:曾经在百度百科编辑贞德条目,加了那张照片,然后被某用户给删掉,还写了附言教育了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