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 本文系玩家作品,转载请征求原作者授权。
作者信息 | |
---|---|
作者 | TombCrow |
发布时间 | 2020-3-18 |
发布于 | 微博(@古墓丽影INFO) |
内容关于 | 文化探秘,暗影 |
《古墓丽影:暗影》的开场,劳拉在“亡灵节”时来到墨西哥的科祖梅尔岛。她戴上约拿临时提供的那个帅帅的骷髅面具,凭借这举手之劳的“易容”,就在睁眼瞎的圣三一眼皮底下横着走,从而探得情报泄密王圣三一最高领袖的身份。
这骷髅形象正是“亡灵节”的流行装扮,以代表骷髅女神卡翠娜。
欧美结合亡灵节
亡灵节的时间在每年的11月1日和11月2日,正是墨西哥最适合旅游的时节。独特的文化传承,加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加持,每年的亡灵节都吸引了大批游客前往墨西哥凑死人热闹——热热闹闹过死人节,也恰是亡灵节“与死者同乐”的精神体现。
其中,11月1日是纪念夭折孩童的“幼灵节”,而11月2日则是纪念成年死者的“成灵节”。
这个时间很容易让人联想起天主教的诸圣节(11月1日)和诸灵节(11月2日)。自然而然,会让人想到,这是西班牙殖民者来到墨西哥后诞生的节日。
但是亡灵节载歌载舞、色彩绚丽的节庆气象,与天主教世界对“死亡”的态度并不一致,而是中美洲“土著”的精神传承。
亡灵节,确实就是“欧美结合”的产物。
诸圣节与诸灵节
很多老玩家都知道,在《古墓丽影III》里,最后有个关卡叫“诸圣堂”。但它是个奖励关卡,需要在之前的流程中找到全部秘密地点才能解锁。游戏里可以看出这是个教堂,而它的种种细节不在本文的探讨范围。
只是想说,这个“诸圣堂”与“诸圣节”有关系吗?
要说关联,那就是它们的名字,都是在纪念历史上的基督教圣徒。
“诸圣节”有个更通俗、知名度更高的名称“万圣节”。它最初是教会对殉道者的纪念日,具体日期各地并不相同。11月1日这个日期,本来是凯尔特人的“鬼节”,835年才正式成为“诸圣节”。而当时的欧洲有为亡者布施糖果的习惯,演变至今,成了孩子们“不给糖就捣乱”的万圣节保留节目。
11月1日成为纪念圣人的纪念日之后,11月2日则成为对亡者的追思日。
10月31日的万圣夜到11月2日的亡灵节,构成了一个完整的诸圣节节日。
虽然亡灵节在时间上存在基督教节日的显著痕迹,但墨西哥人对待死者的态度,更多是来自土著传统。
阿兹特克的亡灵世界
“土著”文化,主要是阿兹特克。
虽然西班牙人到来时,玛雅人并未消失,但玛雅文明在殖民时代到来前就已衰落,当时的玛雅社区多为在尤卡坦半岛高地散居的小型社区,而不是阿兹特克这样的统一国家。
玩过《古墓丽影:地下世界》的玩家都知道,玛雅的地下世界叫做“屎粑粑”——啊,不对,叫“西瓦尔巴”(Xibalba),劳拉还去“实地考察”过。
其实“屎粑粑”分为九层,每一层都有自己的统治者,而阿兹特克人的信仰也类似。他们的地下世界叫做米克特兰(Mictlan),也是九层,女神米克特卡西瓦特(Mictēcacihuātl)和丈夫共同统治这个亡灵世界。
在阿兹特克人的信仰里,米克特兰是大部分亡灵的所在地。在索洛托的引导和帮助下,他们穿过重重障碍,花费四年时间,完成一段艰难旅程,才能来到米克特兰深处。
四年,对应的是阿兹特克信仰中已经经历过的四个纪元。
而这个索洛托,玩过《劳拉与光之守护者》的玩家应该很熟悉。他曾经让劳拉所“带领”的敌人给放了出来,又被劳拉和她的小伙伴给收拾了,实现了为期不到一天的人间一轮游。
索洛托在冥界只是个“导游”,那地儿不归他做主,做主的还得是“亡灵女神”米克特卡西瓦特和她的老公。
亡灵女神的职责是看管尸骨,并主持祭祀。她自然而然成为祭祀活动的负责人。
阿兹特克人相信,每年的特定时间,亡灵们都能够回到人间,与亲朋好友共度好时光。
亡灵女神也就成为这人魂共度的美好日子的主宰。
在阿兹特克人的概念里,死亡并不是终结,而是生命的一个阶段。生者无需哀悼死者,而是应该在亡灵回归的日子里,将死者的坟墓和祭坛装点一番,然后载歌载舞,吃喝玩乐,欢庆亡者的回归。
在西班牙殖民者到来后,墨西哥这个传统与天主教纪念死者的诸圣节和诸灵节相结合,形成了今日的亡灵节。
当然,现今的亡灵节,已经打上了基督教以及现代化烙印。
古今结合卡翠娜
正如开篇所说,劳拉戴的面具,是骷髅女神卡翠娜,并不是阿兹特克的亡灵女神。
卡翠娜是一个非常“年轻”的神,亡灵女神少说也是她的奶奶辈。
两者中间的那位“妈妈”辈女神,西班牙语叫做 Santa Muerte,一般直译成“死亡圣神”。她的形象就跟欧洲的死神非常相似,是一具穿着长袍,拿着大镰刀骷髅。
一般认为,这位“死亡圣神”很可能是墨西哥传统与天主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类似的也有西班牙人记录玛雅社会的材料中所记载的 Hunab Ku,这位西班牙人笔下尤卡坦半岛“唯一的真神”,显然与玛雅传统的多神信仰不符,倒是充满基督教风味。
那么,卡翠娜又是哪来的呢?
她起初诞生于墨西哥版画家何塞·瓜达卢佩·波萨达之手,时间约为1910-1913年间。
在当时,墨西哥流行一种名为“卡拉贝拉”(calavera)的小文章,“卡拉贝拉”是西班牙语中的“颅骨”,而这个词也被用于称呼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为短小诗作,以墓志铭的形式调侃生者。“卡拉贝拉”文学直到今天都没有过时。 而波萨达所绘制的作品,原本是为了给“卡拉贝拉”配图。
于是,波萨达的作品中也是一具骷髅,唯一的装饰物是一顶大帽子。戴着的帽子是当时欧洲的流行款式。
然而这位骷髅女士最初没有引起多大的关注。她的“走红”,还得再等等。
1946-1947年,促成壁画复兴运动的墨西哥艺术家迭戈·里维拉在墨西哥城绘制了一幅壁画。“卡翠娜”从这幅壁画中正式诞生。
里维拉从波萨达创作的骷髅女士形象中汲取了灵感,在壁画上也绘制了一具骷髅,并让她穿上女装,戴上了女士帽子,命名为“卡翠娜”(La Catrina)。
如今,卡翠娜已经是墨西哥的艺术代表之一,也成为了墨西哥的“死者”代言人。
作为一具骷髅,卡翠娜的形象似乎总是面带微笑,也是亡灵节的精神象征。
点点滴滴的亡灵节符号
亡灵节最重要的标志自然是刚才提到的卡翠娜。每年的亡灵节,大部分参加庆典的人都会打扮成卡翠娜。
然而亡灵节当然不只是卡翠娜。
万寿菊与大丽花
游戏里劳拉还特别提到,她母亲喜欢大丽花,而科祖梅尔这个小镇上也到处都是大丽花。
大丽花多生长在墨西哥城周边山地,也是墨西哥国花。
然而,说到花,大多数地方,亡灵节的主角并不是大丽花,而是同为菊科的万寿菊。
在阿兹特克时代,万寿菊就被视为圣花,用于宗教、医疗或装饰目的。
万寿菊也被认为是地下世界唯一有生命的植物,它们能够保存阳光,鲜艳的色彩也是天然的路标,照亮死者“回家”的路。因而万寿菊成为“亡灵之花”,担负起引领亡灵回到人间的使命。
于是,在亡灵节期间,祭坛和墓地,甚至街道上也随处可见这种圣花。
这种“亡灵之花”,比起彼岸花倒是平易近人烟火气多了。
亡灵面包
既然亡灵节是迎接亡灵回到人间,与生者重聚的节日,那么除了打造鲜花大道,祭出骷髅女神之外,自然还要为回归的亡灵备好餐饮。
于是,在祭坛上,除了撒上万寿菊,还要为回归的死者准备美味佳肴。最常见的包括亡灵面包、糖骷髅、玉米粥、龙舌兰,还有原本就在美洲出产进而风靡世界的热巧克力。 而且活人们的确就是在祭坛和墓地和亡灵共享美味的。
有吃有喝还得有装饰。蜡烛、十字架、照片都是很常规的装饰品,在游戏中可以明显看到。
而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墨西哥的一项传统工艺——墨西哥剪纸(Papel Picado)。
墨西哥剪纸
这东西我们应该比欧洲人更熟悉,因为跟我们的剪纸至少在成品上看着是差不多的。
当然这种“差不多”只是看上去,在制作上差别是非常大的。中国的剪纸用的是剪刀和刀,而墨西哥用的是凿子。在一沓彩色纸上“凿”出图案后,用绳子穿上,悬挂起来。
墨西哥剪纸在各种场合都被广泛使用,亡灵节也没有例外。
游戏里面亡灵节这一段,限于小镇规模,亡灵节的规模也不大。
最大的意义,大概就是让劳拉戴着骷髅面具帅一圈?
小彩蛋
在亡灵节庆祝现场,还藏了一些小彩蛋。比如劳拉和约拿对话里提到的前两代游戏里的事情,还有一台以前的游戏中出现过的摩托车。劳拉说她以前天天骑,后来不骑了,因为“去了邪马台”。
相关的彩蛋可以看这篇微博。
若无法播放,请检查是否开启HTML5播放器,或往B站观看:BV1PE41177R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