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来自古墓丽影中文站

注意: 本文系玩家作品,转载请征求原作者授权。


作者信息
作者 TombCrow
发布时间 2018-05-15
发布于 游戏时光
内容关于 文化探秘,其他游戏(冰汽时代)

本文原载于游戏时光,Lost 编辑,标题《刁民与暴君?那些《冰汽时代》法典背后的奇葩故事》。

前言

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最近发售的《冰汽时代》因其“世界末日还要贯彻十小时工作制”的设定受到玩家吐槽,在游戏中颁布法典也会导致各种后果。但法典的存在正是规范市民,保证社会稳步发展的重要存在。

现实中法律渗透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游戏中的法典也是一样。《冰汽时代》迫使玩家签署法典的种种情形,玩家签署法典的后果可能,无非是现实中法律制定与颁布时情形的超级简化版。

《冰汽时代》的故事发生在1887年,玩家要在游戏中打造“新伦敦”。架空的背景有着现实的基础: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经历过两次工业革命巨变的西方世界里,有着关乎劳动与休息、食品与安全、娱乐与休闲,乃至墓地与葬礼的法律故事。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一天只工作十个小时,你还想怎样?

我们一整天都在工作,而如今孩子也不得不工作?——Owen Babington,《冰汽时代》

大人没日没夜地工作,孩子没日没夜地工作,这样残暴的事情,历史上确实发生过,而且现实比游戏更残酷。

“一天工作十小时已经很幸运了”

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早期,经历第一次工业革命的英国工厂体系逐步建立。在逐利本性的驱使下,工厂主可谓无所不用其极地压榨工人。尽可能延长劳动时间的同时,资本家们制订各种严苛的工作纪律保证生产效率。

想象一下,你每天要工作十五或者十六个小时,没有五险一金,上班时间不能交谈;
吃早饭只能蹲在机器边上嚼两三口了事,上个厕所要跟监工打报告(上班时间不许擅离岗位);
在四十摄氏度的闷热车间听机器轰鸣吸各种粉尘闻难忍臭气,并且你还不能开窗;
即使如此的工作环境你还要提心吊胆着自己的饭碗会被童工抢走,因为童工廉价又顺从,雇你一个够雇他们三四个。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此时的政府却无所作为,一方面,立法滞后于社会发展本就不可避免;另一方面,当时英国政府的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当时的英国还没意识到政府干预市场和社会生活的重要性,仍然奉行“最好的政府是管得最少的政府”,深信“劳资双方的关系应该由双方的合约决定,政府不应干预”。于是政府监管缺位,法律制度落后,资本家变本加厉,工人怨声载道,社会矛盾愈演愈烈。

自由放任的结果就是工人只能自己团结起来争取权益,就《冰汽时代》里的工作时间而言,这也是工人们通过艰苦卓绝的工人运动争取来的。

1836-1848年英国的宪章运动是欧洲三大工人运动之一,曾经与十小时工作日运动相结合,但宪章运动最终遭遇失败

虽然英国陆续出台了一些限制工作时间的法案,但适用范围狭窄导致实际上得不到执行。直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英国中北部工业区的工人们率先发起了十小时工作日运动,要求从法律层面对工人工作时间做出有效的限制。历经了近十五年的抗争,直到 1847 年的《工厂法》,“十小时工作制”才得以通过。

然而法案的执行再次遭遇规避和阻碍,1850 年和 1853 年又有两部《工厂法》先后颁布用以修订和完善 1847 年《工厂法》,在这些不断完善的《工厂法》的基础上,十小时工作制才得以逐步确立起来,并在后来从纺织业衍生到各行各业,从适用于青少年和妇女扩展到惠及全体工人。

这时,距离工人们最初发起十小时工作日运动已经过去二十多年。

还记得我们“倒行逆施”地签署法典让工人打破十小时工作制加班加点时,某个乖儿子说的话吗?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结合游戏的时间背景,他的父亲想必正是漫长而艰难的“十小时工作制”工人运动的亲历者。那时候,能够一天只工作十个小时正是劳苦大众的美好憧憬和奋斗目标。

“孩子应该学知识”

相比成年人,童工在十八世纪和十九世纪早期的境况更为悲惨。他们不会因年龄小而受到照顾,反而会因为驯服顺从而被进一步剥削。

早在十九世纪初英国就有禁止纺织业使用童工的法案颁布,但适用范围狭窄,具体落实上更是一纸空文。随着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安全生产问题越来越严峻,英国政府在十九世纪三十年起逐步派出调查员对工厂展开调研。被埋在煤堆和机器堆里的童工们“不见天日”的状况终于被曝光。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根据调查记录的描述,童工在当时被当做牲口对待,例如在矿区套着马具运煤拖煤。并且无论是否做错事,童工们都很容易被体罚。体罚的手段花样繁多:用老虎钳夹耳朵、捆绑后吊起来、倒抓放进水槽,用木头烫等不一而足。

但最常用手段还是鞭打,为了保证工作进度,监工想到的最简单方法就是不停抽打这些小工人,此外儿童更容易遭遇生产事故,从而造成残疾甚至死亡,所以在游戏里签“所有岗位”法典时可要悠着点。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不过在游戏里签署关于儿童的法典时,如果不想残忍地利用起“童工”,我们还可以温柔地选择“儿童庇护所”,之后就能激活“医生学徒”或“工程师学徒”法典,提升医疗机构或工作站的效率。

在游戏里学徒法典看起来很美好,能让原本只知道玩耍的儿童发挥作用,有益而无害。

但这看起来美好的事物,也曾用以掩盖真实的血泪。

十九世纪童工最主要的人手来源是贫苦家庭和教区救济儿童。贫苦家庭为生活所迫把孩子送进工厂暂且不提,教区就比较拐弯抹角了。

为了摆脱抚养贫困儿童的承重负担,本该为儿童提供庇护的教区却动起了歪脑筋。教区负责人将孩子们送往各地的工厂,名目正是“学徒”。为了哄骗这些无知的孩子义无反顾踏上那条不归路,“学徒”的生活被描绘地如梦如幻,仿佛等待着他们的是喝酒吃肉挣大钱的未来,只有到了工厂这些孩子才会发现上当受骗。

儿童得以从工厂中解放,还是依靠不断完善的《工厂法》和以煤炭行业为先导的行业规范。随着《工厂法》的不断修订和颁布,学徒制度得到规范,童工的数量也得到控制。但仅有这些限制和禁止使用童工的法律,还不足以彻底杜绝童工现象。

1870 年,英国政府一改过去奉行的“政府不干涉个人教育”的方针,颁布了《初等教育法案》,将儿童纳入中央教育控制下。1880 年义务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强制规定 5-10 岁的儿童必须无条件入学接受教育。这时才算为杜绝童工现象真正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孩子应该受教育而不是卖苦力,也渐渐成为全社会的共识。

了解了这些背景,我们应该更容易理解游戏中的这句话了。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说说女工

十九世纪前中期,女工的问题经常会与童工被一起提及,政府调查员揭示童工的悲惨境遇时,女工的境遇也引起了注意。后来颁布的《工厂法》和行业规范,很多时候都会特别对工厂使用女工作出相应的规范。

但和童工不同,这些规范并不是要全面禁止女工的使用,而是改善女工的工作条件,给予孕期、哺乳期的相应待遇,禁止女工从事如下矿劳动等危害身体安全的工作。

虽然初期女工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差,但女性进入劳动力市场在整体上被看做是积极的进步。工业革命前女性被排除在社会生活之外,家庭就是她们生活的全部,而工业革命带来的对劳动力的旺盛需求给女性打开了劳动力市场大门,甚至在一些岗位上,女工和童工相比成年男子更有优势,女性从而开始接触外界,也有了自己的经济来源。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但当女性将生活大部分时间都贡献给了工厂而不是家庭,家庭就不那么“和谐”了。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男工们发起抗议运动,诉求是“将妇女排除出工厂”。但历史趋势已不可阻挡,女性此时要争取的是接受教育、同工同酬、政治地位、平权等等,而将她们逐出工厂?只能说是做梦。

《冰汽时代》把故事时间段选在十九世纪后半段颇具意味。在法律层面,这正是英国开始发挥政府职能,大部分社会公共立法已初步完善的时候。工作时间、童工、女工的问题都得到立法上的规范,已经接近于当代的法律准则。游戏的安排则契合了当时的历史条件:十小时工作制深入人心,童工的使用在原则上遭到排斥,成年女性成为劳动力则没什么障碍。

地沟油这类事,哪个时代都不能幸免

掺假是工业化城市中流行的顽症。——比·威尔逊,《美味欺诈:食品造假与打假的历史》

在《冰汽时代》中,玩家可以签署法典,以木屑作为“食品添加剂”从而节约粮食,增加饱腹感。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这项法典的“灵感”来源可能是二战时期的苏联,在艰难的岁月里,苏联军人赖以生存的主食是加入大量木屑和其他各种乱七八糟“添加剂”的黑面包。

不过在签署“食品添加剂”法典时,我们或许更容易联想到身边性质恶劣得多的地沟油和毒腐竹。那么,西方历史上究竟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食品安全恶性事件呢?

嗯……怎么可能没有,人性是相通的。

以游戏背景设定的十九世纪英国为例。十九世纪,正是英国食品安全问题彻底暴露,从而引发食品安全立法的时代。

对食品掺假甚至掺毒在十九世纪之前是通行做法,1820 年,化学家弗雷德里克·阿库姆撰写的《论食品掺假和厨房毒物》第一次科学地揭露了食品造假的状况,让英国人意识到他们几乎吃不到无害的食物:泡菜是用铜绿染的,醋是用硫酸兑的,奶酪是由变质牛奶掺入木粉或木薯粉制作的,柠檬酸是用廉价的酒石酸勾兑的,糖果是糖里加淀粉和粘土,颜色则用铜和铅染出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此时,食品掺假掺毒俨然已经成了规模化、常规化的“食品加工工艺”。

《论掺假》这一页的插画上引用了《圣经·列王纪》中的一句话:“锅中有致死的毒物。”

《论掺假》揭开了食物造假掺毒的黑幕,这仅仅是个开始。1848 年,分析化学家约翰·米歇尔经过 12 年的明察暗访,出版了著作《论假冒伪劣食品及其检测手段》,他表示他所分析的面包样品中没有一份是不掺假的。到 1851 年,英国贩售的面包仍然都几乎含有明矾,尽管早在一个世纪前英王就下令禁止在面包中掺入这种有害物质。

食品安全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法律自然要来管上一管。可是《论掺假》的出版虽然让民间揭露了大量的食品掺假造假事实,但英国政府却不紧不慢,在整整四十年间无所作为。直到 1860 年,英国才有了第一部关于食品安全的法律《食品掺假法》。

到《冰汽时代》的1887年,英国已经有至少三部食品安全法令颁布,其中比较重要的是 1875 年的《食品与药品销售法》,这部法律明令禁止在食物中添加对健康有害的物质,或在食物中搀杂、染色、污染或搀入粉末。

然而即便有了这些法律文件,食品安全问题的治理还是任重道远。1900 年时英国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当时曼彻斯特的大规模砷中毒事件造成 6000 多人中毒,70 多人死亡。这场灾难的缘由是酒厂酿造啤酒时使用的糖里含砷,含砷的啤酒由此变成了致命的毒酒。这一事件很大程度上催生了英国食品安全专门监督机构的设立。

相比之下,《冰汽时代》的“食品添加剂”和“汤”法典是多么温和啊。

喝点酒,再干点不可言说之事

《禁酒法案》废除啦!——1933年12月5日,美国

提起《冰汽时代》的娱乐休闲类法典,相信大家都是迫不及待地想要签下酒馆。

降低不满、增加希望,妥妥的神器啊。

然而曾经有些执政者就是不信酒对整个社会的神奇贡献,非要把酒禁掉。这或许是在世界范围的法制史上,最有名的立法反面教材之一:被称为“禁酒法案”的美国宪法第十八号修正案。

万恶酒为首

美国宪法是典型的“刚性宪法”,修改难度很大,禁酒法案能够通过可见当时禁酒势力的强大。宗教因素、女权运动、资本家利益需求、一战背景等等。种种因素混杂在一起使酒精背上了违背清教徒生活原则、导致家庭暴力、拖累工厂生产效率、浪费粮食等等罪名,成为百害而无一益的“万恶之首”。

1920 年 1 月 17 日,《禁酒法案》正式生效。从此刻起,整个美国不允许制造、售卖、运输酒精含量超过0.5%以上的饮料,聚众饮酒亦属违法,私人在家饮酒则不在禁止之列(但每个人都会好奇这合法饮酒的酒要从哪儿来)。

《禁酒法案》,美国立法史上的一朵“奇葩”

禁酒的愿望是美好的,但现实却是残酷的。禁酒令不仅没能建立和谐高尚的大同社会,反而造成了灾难性后果。黑市贸易激生,走私酒类一本万利,让不少亡命之徒铤而走险;黑社会从私酒贸易中发了大财,势力迅速壮大;暴利催生私酒贸易的有组织犯罪,手握权力的官员和公务员们也难以抗拒诱惑。

为了对付禁酒令,民间的“小打小闹”也是各显神通:医院医生为大量“患者”开具威士忌处方;能够拥有酒精的“药房”成了私酒坊;教堂和“神父”如雨后春笋大量涌现,因为葡萄酒若作为“圣酒”用于宗教活动则不在禁止之列。

一些酒商开始“合法”地出售制酒原料如麦芽和啤酒花、葡萄汁脱水后做成的“葡萄酒砖”;更有酒商踩着《禁酒法令》的禁令线出售酒精含量在0.5%的饮料,然后在说明书里告诉大家如何把它们做成真正的酒。当然,他们会苦口婆心告诫消费者千万不要这么做……嗯,你懂的。

闹剧一般的禁酒令终于在 1933 年被废除,十三年的“禁酒”让美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社会腐败,黑势力猖獗,犯罪率上升,正规的酿酒行业遭遇毁灭性打击,很长时间缓不过劲……

看看,多么惨痛的教训。1887 年就签署酒馆法典的我们,是不是瞬间就显得明智多了?

走,找点“乐子”去!

更绝的是,《冰汽时代》的酒馆后头还有个不可言说的欢愉之屋。

在游戏中这个法典虽然没什么副作用,但现实中就复杂的多。

这“不可言说”早在十九世纪以前就很流行,工业革命后更是迅速发展,从而加剧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比如我们很容易想到的传染病。英国十八、十九世纪时“那啥病”非常流行,以至于在克里米亚战争中吃了败仗,英国军队中流行的“那啥病”都因此背锅。

没办法,军人总是想通过“媒介”找些“乐子”,也就很容易导致传染病。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前文说过,法律的规范是涉及方方面面的,这“不可言说”自然也不例外。

十九世纪中后期,英国针对时弊先后颁布了三部《传染病法》,直指军队的“那啥病”问题。如果你认为这些法案是要“整军风弘正气”的,那就大错特错了,人家是要用强制手段整顿“媒介”。

彼时十几个军队和港口市镇的全体妇女都被划归为潜在的“媒介”,都要由警察登记;警察可以逮捕任何被怀疑是“媒介”的妇女,至于证据?不重要。嫌疑人被带到治安官那里,治安官可以让她做任何检查,并把她登记为“潜在媒介”。如果发现她身上有传染病,她就将度过几个月的监禁生涯。

也是一组奇葩的法律呀。

相比之下《冰汽时代》的民众真的很幸运,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欢愉之屋”的最常见后果。当然作为领袖的我们也是幸运的,玩家无需管理那“不可言说”引发的大量社会问题,和《传染病法》激发的反抗浪潮。

不仅不下葬尸体,还要和TA一起吃饭睡觉

在城镇和人口聚集区,埋葬的邪恶已经达到再不立法规范就不可挽救的地步。——英国城镇埋葬情况调查委员会,1842年调查报告

对!死人都要管!不服别死。

《冰汽时代》的墓园可以增加希望并减少疾病风险,在历史上这也确实是立法的初衷。

工业革命后,人口迅速增长并向城市集中,他们的生存状况上面我们已经谈过一些:工作和生活条件恶劣、食品卫生情况差、纵情酒色、疫病流行……这些都足以让普通民众不小心扑街。

在死亡人口节节攀升的情况下,拥挤不堪又缺乏管理的墓地就成了疾病的温床,对城镇卫生产生巨大威胁。

下面的内容稍微有点重口,建议边吃边看。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立法滞后的例子我们已经看到一些了,在墓葬方面也不例外。十八世纪至十九世纪,教区墓地供不应求,私人开始自主开发墓地,但仍然无法满足迅速增长的死亡人口。

成人和小孩的尸体层层叠叠挤在一起,有“新人”加盟时就继续堆积在腐败的尸体上,根本无法深埋。如果空间过于狭小就把那些尸体分尸切块,然后硬塞进去。

这种拥挤的墓地自然产生了有毒气体,掘墓者被毒死的情况时有发生。

十九世纪时绝大多数英国家庭都只有一个房间,这个空间容纳了他们的一切活动。英国传统的丧葬文化认为人死后身体和灵魂仍然紧密联系在一起,处于非死非活的状态,此时亲人们应该接近尸体,对它进行关注和照料,直到死者“入土为安”;葬礼也应该体面,因为若以穷人的方式寒酸下葬,则被视为是对死者公开的羞辱。

因此为了准备体面又繁复的葬礼,尸体会在家中保留少则几天、多则几十天的时间,同时还会占据全家唯一的一张床。

并且由于当时医疗条件的不发达,医者不时会出现对死亡的误判,导致死者“神奇复活”,这进一步增加了延迟葬礼的动机。在“停尸”的漫长时间里,全家老小就在尸体旁吃喝睡觉,他们任由尸体在棺材里腐败发臭,蛆虫在棺材上和地板上到处乱爬。当尸体终于被抬走时,连抬棺材的人身上都沾着腐烂的尸水。

现在,你还能正视这张图吗?

《冰汽时代》法典故事

以我们现在的卫生知识,这样的丧葬情况必然导致大量的卫生问题。十九世纪前期,英国每五个工人就有一个是死于传染病(此传染病非上文“不可言说”的传染病),混乱的墓地则是主要的传染病源。除此之外,丧葬市场收费名目繁多的混乱让举办葬礼也成为沉重负担。

按照惯例,法律又该闪亮登场了。

1850 年,《丧葬法案》应运而生,这是英国运用国家强制力指导丧葬的首次尝试。这部旨在扭转落后的丧葬习俗和规范混乱的丧葬市场的法律却得罪了所有能得罪的人,遭遇了彻底的失败。

《丧葬法案》试图将“丧葬一条龙服务”握在中央政府手里,得罪了地方自治政府;它试图建立公墓,引起私营墓地主的反对;它关闭教会墓地,剥夺了教区传统特权(并影响到牧师的经济来源);它强制性地干预丧葬仪式,也激起人民的抗议。《泰晤士报》表示:《丧葬法案》违背了自由放任原则,“每个人都有坐在自己粪便上的权利”,自由和人权不可侵犯!

如此状况自然导致自由的英国人面临着墓地卫生情况的进一步恶化,“墓地建筑物布满霉尘,到处是尸骨,随处可见大腿骨头和颅骨一起堆放的情形”,有人在给《泰晤士报》的信件中说到,虽然这景观是免费“参观”到的,但看着真的很不舒服。1852年,新的《丧葬法案》吸取两年前的教训,终于收获了一定的成效。但英国现代丧葬制度的建立,还要等到火葬的确立。

1870年起,英国就有把土葬改为火葬的呼声,但这个想法违背基督教信仰(火烧是以前对付异教徒的手段),所以遭遇了很大阻力。在《冰汽时代》所在的1887年火葬的立法尝试其实已经开始,1886年英国甚至举行了全国第一个正式的火葬仪式。但直到1902年,英国议会才通过了《火葬法案》,确立了火葬的合法化。

因此,《冰汽时代》里用的还是传统的土葬。只不过广阔冰原之上,我们完全不用担心当时围绕英国墓地和丧葬仪式的种种让人头疼的问题。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在踏上现代化国家的急剧变革中,现实中的立法为《冰汽时代》的法典设计提供了参照的基础。

相比现实中的法律制定者,《冰汽时代》的我们要幸运得多,毕竟所有法律会产生的后果已经提前有人为我们总结完毕。让我们致敬过去,感谢立法者们所贡献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也感谢这些关于立法的奇葩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