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名 | 西安 |
外文名 | Xi'an |
所在国 | 中国 |
所在洲 | 亚洲 |
面积(km2) | 10108 |
人口(百万) | 12.95 |
相关游戏 | 古墓丽影II |
西安出现在《古墓丽影II》,两千多年前发生在西安的往事也是游戏故事的核心内容——当然,这个故事是游戏虚构的。
简介
西安市,古又名长安、京兆,是陕西省的省会,位于中国内陆腹地。中国六大中心城市之一,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公元前202年,刘邦取得政权,在长安(今西安城西北郊汉城)建立西汉王朝。西汉末年的公元9年,大司马王莽正式称帝,改都城长安为“常安”。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元代称之的奉元路为西安府,“西安”自此得名。
西安是历史古都,历史上曾有13个王朝在此建都,从周至唐,先后称之为周、秦、汉、西晋、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等,历时近1100年。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李自成都在这里建立过政权。五代时,后梁改京兆府为雍州,设大安府,后唐改大安府为京兆府。宋代置陕西路,后置永兴军路。金代改永兴军路为京兆府路。元代曾设陕西、四川行省、行中书省;后改为安西路、奉元路。明代改奉元路为西安府,明崇祯十六年(1643年)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入西安后,曾改西安为长安。
西安有被称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兵马俑遗址、古代城阙遗址、70多座帝王陵墓、众多名寺古塔、先民遗迹等优秀文化艺术遗产,是世界旅游热点城市之一。西安以电力机械、飞机制造、纺织、电子工业为主,文化教育发达,其各个大组团分别有“电工城”(西郊)、“飞机城”(阎良)、“纺织城”(东郊)、“文化城”(南郊)之称。
秦朝都城咸阳位于陕西省关中平原中部,距西安25千米。
秦始皇陵兵马俑
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古墓丽影游戏中重要的“西安元素”。
下文与秦始皇一样,取自 TC 在法国的演讲,因此图上所配的文字为法语。
1974 年 3 月,中国陕西西安旱灾,在西安附近的一个小村庄,几个农民试图打井。他们没有发现水,却不断挖出一些陶佣身体的残部。这一发现引起了考古学家的注意,农民被考古学家取代,挖掘工作开始了。但谁也没想到,他们即将展开的,是震惊世界的一次重大考古发现:秦始皇陵兵马俑。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在参观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说这一古迹可以与古代七大奇迹[1]相媲美,是世界第八大奇迹。“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称号就此叫响。
挖掘和修缮
秦始皇陵兵马俑的正式挖掘从 1974 年 7 月开始。这次挖掘出的俑坑东西长 230 米,南北宽 62 米,距现地表深 4.5~6.5 米,面积达 14260 平方米,推测坑内埋有陶俑、陶马 6000 余件。这个坑还尚未完全挖掘。目前只出土了 1000 余件陶俑陶马,尚有 5000 余件没有整理。
1976 年,在这个坑的北侧,又先后发现了两个兵马俑坑。这三个坑按照发现的先后顺序被命名为一号佣坑、二号佣坑、三号佣坑。二号俑坑面积约 6000 平方米,坑内有陶俑、陶马 1300 余件。三号俑坑则小得多,面积为 520 平方米,陶俑、陶马不足百件。但它却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这是秦军的指挥中心。
兵马俑出土时破损严重。由于在制作兵马俑时,首先用泥塑成俑的粗胎,经二次复泥加以修饰和刻划细部,俑头、手、躯干分别制作,再组装套合为完整陶俑,因此出土时,兵马俑通常“身首异处”,缺胳膊少腿……修复的任务非常艰巨。
在这些修复兵马俑的照片中,由于有真人对参照,我们很容易发现,这些兵马俑都非常高大。身高多在 1.8 米以上,几乎每个都有 200~300 公斤重。
此外,兵马俑原来都有精美的彩绘,但已大多剥蚀脱落,仅在一些陶俑上保留了一些残余的彩绘。兵马俑手中的兵器以及马车,木制部分也早已腐烂,仅留下金属部件。
几千神态样貌各不相同的兵马俑,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地下军团。
-
出土时东倒西歪的兵马俑
-
彩绘尚未完全脱落的兵马俑
-
神色各异的兵马俑
军阵
事实上,秦始皇陵共发掘出四个佣坑,但四号坑中并没有兵马俑。学者推测是因为这个坑尚未完工时,爆发的起义迫使秦皇陵工程停工,以集中人力抵抗起义军。
古代作战时军队的战术编制,一般分为左,中、右或前、中、后,即“三军”[2]。从兵马俑坑军阵的整体布局来看,一号俑坑属于右军,二号俑坑为左军,三号俑坑为军幕,而位于二号坑和三号坑之间那个未建成的四号俑坑,应是中军。
一号佣坑
一号佣坑是规模最大的佣坑。以车兵为主体,车、步兵成矩形联合编队。
军阵主体面向东,位于阵营最前方的三列横队,每列 68 件武士俑,三列共 204 件。这些武士俑未着铠甲,梳圆形发髻,是轻装步兵,主要装备是弓弩。队列左右两端,各有一件装束与众不同、头戴长冠的武士俑,是前锋部队的统帅。“长兵在前,短兵在后”,这批弓弩手是整个方阵的前锋。
在南、北、西边廊中各有一排武士面向外,担任护翼和后卫。面向南、北的武士俑多穿铠甲,均持弩,是整个方阵的两翼。西边的长廊内,还有由三列重装铠甲俑组成的后卫部队(与三列的前锋部队呈对称分布)。这三列陶俑呈南北向排列,其中两列面东,一列面西。侧翼和后卫部队目的在于防止敌人从两侧及后面的偷袭。而在侧翼和后卫部队的护卫下,就是整个军阵本体。
主体军阵由战车部队和步兵组成,列于九个过洞内,每个过洞内有四列武士,中间配有战车。一号佣坑中的战车主要是载三人的战车,每辆战车后有御手一名,车士两名。车士配有弓箭和长兵器。战车部队分散在步兵群中,轻装步兵在前,重装步兵在后。轻装步兵便于迅疾地冲击敌军,重装步兵后续跟上以扩大战果。
一号俑坑的作战单位和各兵种的位置构成了一个几乎完全对称的长方形军阵,即古代兵书所谓“前后整齐,四分好绝”的“方阵”。
二号佣坑
二号佣坑位于一号佣坑东端以北 20 米,是一个车、步、骑兵混合编列的军阵,由四个相对独立又密切关联的军事单元组合而成。
第一单元即俑坑东边突出的大斗子部分,有弩兵俑三百多个,排列成一个方形的军阵。跪射佣在阵心,为装箭姿势;立射佣在阵表,以发箭射敌。第二单元在俑坑的南半部,为六十四乘驷马战车组成的规整方阵,每乘战车有军士俑三件,御手驾车,车左和车右俑一手持长柄兵器,一手作按车状。第三单元即俑坑的中部,是由十九乘战车和百余件骑兵和步兵俑组成的方阵。十九乘战车排成三路纵队,每乘车后部都有隶属步兵俑相随。在阵尾还有八匹战骑。第四单元即俑坑的北半部,为骑兵阵。四个单元既可构成一个大阵,又可以分开作为四个独立的小阵,作战时灵活机动。
三号佣坑
三号佣坑出土了六十八件铠甲俑,以及一些仪仗兵器。坑内还发现了指挥车,南廊北口及北室东口都发现有木质门楣残迹,上面装有带舌的铜环,用以悬挂帐幕。在北厢房的地面上还发现了残鹿角和动物骨胳的朽迹,应为祭祀所用。这个佣坑显然是军幕或称幕府。将帅于此处理军机大事,实施指挥。
但是三号佣坑内并没有帅。这支地下军团的最高指挥官显然是秦始皇本人。只有战时,才由皇帝任命统帅[3]。
兵种
兵马俑坑出土的陶俑、陶马,形态逼真,千人千面。从兵种看,有步兵、车兵、骑兵等不同的类型。这不同的兵种内部还有职位的差别。陶俑的穿戴和兵器配备,也随职务与兵种的不同而表现出明显区别。
步兵佣
步兵俑是三个兵马俑坑内数量最多的兵种,总数约六千件。依据编制不同,可将俑坑内出土的步兵俑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附属于战车的隶属步兵俑,另一类是单独编制的独立步兵俑。按照其职位高低,可将其分为一般的武士佣和军吏佣。
武士佣
武士俑按照其装甲不同,可分为轻装步兵俑和重装步兵佣。
一号坑的前锋部队就为轻装步兵佣。这种俑装束轻便,不戴头盔,身上未披挂铠甲等防护装备,仅着软袍。左手作按剑状,右手作提弓状。俑的附近伴出有成束的铜镞及铜弩机。轻装步兵佣装备较轻,行动便捷,便于灵活调动,可出其不意地冲击敌军,因此经常被用作前锋部队。
重装步兵俑数量最多,是当时步兵的主体,按其头饰装束的差异可大致分为圆髻铠甲俑、扁髻铠甲俑和介帻铠甲俑三类。圆髻铠甲俑的数量最多,共500多件。他们头绾圆丘形发髻,髻上扎有橘红色发带。扁髻铠甲步兵俑的装束与圆髻铠甲俑近似,但头饰比较别致,是将头发全部编成六股宽辫,反折后以发卡固定于脑后。这种扁髻发式,如长方板形,可能是为了便于戴上头盔。重装介帻铠甲俑头绾圆形发髻,发髻立于头顶右侧,外罩圆形的介帻。介帻颜色多为红色,质地轻软,上部有一尖顶,下部齐及发际,将头发罩于介帻内。帻的下口有带系扎,使帻紧紧固着于头上。
图中,左为轻装步兵佣,中间为扁髻铠甲俑,右为介帻铠甲俑。
军吏佣
秦俑坑除普通士兵俑外,还出土有军吏俑。在军吏俑中,按不同的官阶,可分为高、中、低三种,官职高低的区别主要在于甲衣和冠饰的不同。
高级军吏俑,俗称将军俑。这类俑出土数量最少。
中级军吏俑出土数量较多。其标志是头戴双板长冠。
低级军吏俑头梳扁髻,标志为头戴单板长冠。
图中,左为下级军吏佣,中间和右侧为中级军吏佣。
跪射佣与立射佣
跪射佣和立射佣为二号佣坑弩兵方阵的组成部分。跪射佣位于阵心,立射佣位于阵表。
二号坑弩兵方阵共有跪射俑一百六十件,服装和姿态基本相同,均作蹲跪姿,上体笔直挺立,下部是右膝、右足尖及左足抵地,上身微左侧,凝视左前方。两手在身体右侧一上一下作持弓弩状,甲片随着身体的扭转而流动,衣纹伴着体态的变化而曲转。跪射的姿态古称之为坐姿。坐姿和立姿是弓弩射击的两种基本动作。坐姿射击时重心稳,用力省,便于瞄准,同时目标小,是防守或设伏时比较理想的一种射击姿势。
立射俑为不穿铠甲的轻装步兵俑,左足向左前方斜出半步,双足成丁字形,左腿微弓,右腿后绷;左臂向左侧半举,右臂曲举于胸前。头和身体微向左侧转,昂首凝视左前方。这种立姿当为持弩发射的预备动作。从此俑双手的手掌伸张看,说明手里没有持弩,仅是作持弩的习练动作。兵马俑的造型一般都是中央垂直,左右均衡对称,动作较小,缺乏曲线的旋律感。而立射俑是动态的写实,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上是比较少见的杰出作品。
车兵俑
大体而言,战车上的陶俑可分为车左俑、车右俑和御手俑。御手负责驾驭车马,车左和车右分别负责与车两侧的敌人格斗。
御手俑身穿长襦,外披铠甲,有时双臂的护甲(古名披膊)长及手腕,手上还罩有护手甲,颈部亦围有护甲(古名盆领),体现了对御手的格外保护。兵马俑坑出土的御手俑头上都戴冠,其地位高于一般士卒。
御手两侧的甲士古名车左和车右。居于车的右侧为车右,车左侧为车左。战车上的车左俑和车右佣,身穿长襦,外披铠甲,一手持矛、戈、戟等长兵器,另一手作按车状。
骑兵佣
骑兵佣出土于二号俑坑,每匹马前立有牵马的骑兵俑一个,骑兵佣一手牵拉马缰,一手作提弓状。骑兵俑头戴圆形小帽,铠甲短小,长度仅及腰际,双肩无护肩甲,下着长裤,便于骑马和操持弓弩。
马身长约 2 米,通首高 1.72 米。头上戴络头、衔、缰,马背上雕着两端略微隆起中部下凹的鞍垫。鞍的质地似皮革,鞍面为红色,上面缀有八排粉红色的鞍钉。鞍下衬着绿色的鞯,鞍的两侧及前后两端缀有叶形及条带形的彩带作为装饰,鞍上有条类似皮质的扣带盘绕马腹,把鞍紧紧固着于马背上。鞍后有鞦攀于马臀,以防鞍向前滑动。秦俑坑骑兵马的出土证明秦王朝时已有了低桥鞍,只是还没有马镫。马镫始于西晋时代,到隋唐时代带马镫的高桥鞍出现,骑兵马具的发展才进入成熟阶段。
将军佣
将军作为最高等级的官吏,数量自然是最少的。将军的标志是头上戴的鹤冠以及铠甲上的花结。
-
一号佣坑将军佣
-
一号佣坑将军佣
-
二号佣坑将军佣
兵器
秦兵马俑坑出土的兵器多为青铜兵器,种类齐全,囊括了当时冷兵器时代远射、长兵和短兵三大类,其中包括一些仪仗兵器。兵器上刻有铭文,为制造者的名字以及他的上级。[4]
远兵
远射兵器以弓弩、箭镞为代表。秦代的弓弩特点有三:
- 弩臂加长,增大了弓的射程,对远距离的射击目标威慑力更大。
- 除弩臂与弓背交接处有含口外,含口下木臂两侧附有“耳”,将耳与弓臂通过细绳交叉绑扎,加固了承弓部位的结合,防止了发箭后的含口松弛或脱落。
- 形制规范化。兵马俑坑发现的各弓弩遗迹,每个弓背、弩臂等大小尺寸基本相同,特别是青铜弩机,模铸精细,小小的栓塞也可以互换,表现了规范、划一的特点。
箭镞是与弓弩匹配合用的远射兵器。主要由镞、杆、羽、四部分组成。秦俑坑出土的箭镞达4万余支,其中有2支铁镞,4支铁铤铜镞。绝大多数青铜镞为三棱形。从出土实物观察,青铜镞后均有箭杆,为竹质,长68~72厘米,径2.8厘米,后端设有对称的箭羽,羽长13厘米。未端为,长约1厘米。表面涂色多为二段,前段为红色,长约50厘米,后段为褐色,长约18厘米。另外,秦俑坑出土的箭镞大部分都是成束地装在箭箙内,每箙为100支,与文献记载的“一箙百矢”正吻合。箭为长方筒形,用麻绳编织而成,表面通体涂漆。底部装有方形木板,借以承托箭头。箭箙内侧拴有一长方形木柄,木柄顶端呈云朵状。
长兵
长兵器以戈、矛、戟、铍、殳为代表,戟就是戈、矛安于同一木柄上的组合体。戈是一种勾兵。秦俑坑出土的铜戈,形制与战国时期铜戈基本相同,长胡四穿,曲援,长内上翘,援有锋刃,内和胡也有利刃。秦戈内部每每刻有铭文。戈后有积竹柲,全长约2~3米,柲后端有铜。矛属“刺兵”。秦俑坑出土的铜矛,与战国时期有关铜矛形制基本一致,主要由矛头、柄和组成,形状宽而扁,比较锋利。形式有两种,一种是中部起脊,脊两侧各有一道血槽;一种是刃体有中脊而无血槽。矛柲全长约3米。
-
矛、戈
-
戟
-
殳
铍是比矛杀伤力更大的长兵器。殳此时只为仪仗性质的兵器。
殳(上右图)是周代五兵之一。《周礼》注:“殳,礼书作八形,或曰如杖,长丈二而无刃,主于击。”可知殳是古代一种似杖无刃的主击兵器。它可能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圆形石质棍棒头,与后代的所谓“狼牙棒”、“棒”等有一定的渊源关系。秦俑坑铜殳出土于3号坑,形制较简单,整体是圆筒形,顶端呈多棱锥状,无利刃。殳安接木柄,铜殳长10.5厘米,木柄残长1米许。秦代铜殳已失去战国铜殳之实战效能,仅作仪仗之用。
铍(见下图中)起源于春秋,盛行于战国秦汉。根据已发现的铜铍实物,被全形由铍首、柲、铜组成。柲有积竹、木柄两类。有扁茎铜铍和铜铍两种,铜铍主要流行于战国时期的赵、楚等国。扁茎铜铍主要流行于秦国。秦俑坑出土的铜铍为扁茎铜铍,铍身断面六边形,形似短剑,铍首全长35.2厘米,通柲长2.88米。铍体形似短剑,两侧六面,茎体扁平,后部有孔,用以穿钉固柲。茎与身一次铸成,铍格为附件。在秦俑坑中发现的多件青铜铍,尽管在制造时间上前后相隔十几年,造型和尺寸却完全一致。
短兵
短兵器以剑、金钩为代表。短兵器是针对长兵器而言的。兵器研究者一般把安装器柄等于或超过人体身长的兵器,称为长兵器,而对不安柄或者加柄后仍短于身长的兵器称为短兵器。冷兵器家族中,短兵器种类一直都很少,所以,秦俑坑中短兵器也只仅见青铜剑、金钩等。
剑是古代短兵之首。剑身双刃,端尖为锋,秦俑坑出土青铜剑20多柄。这些剑在潮湿的俑坑埋藏2000多年,出土时居然没有铜锈,有的甚至光亮如新。长度在81~94.8厘米之间。这些青铜剑从形制上与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剑相比,有四点显著不同:一是剑体长度增加,像东周越王剑、吴王剑等全长约50厘米,而秦剑则达90厘米左右。二是东周时期的扁茎、筒茎、柱茎均不见,秦剑则为扁平茎。三是秦剑茎部一律无箍,其余部件齐全。四是秦剑剑身表面经过防锈铬盐氧化处理。
上图那把剑被称为“记忆合金剑”。传说这把青铜剑出土时,被一尊重达150公斤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程度超过了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这把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5]
金钩古人又称“吴钩”,形似弯刀,具有可推可钩的战斗性能。春秋时期流行于吴越一带,过去未见著录。据《吴越春秋》卷二载:“阖闾既宝莫那(邪),复命国中作金钩。令曰:‘能为善钩者,赏之百金。’吴作钩甚众。”但这种所谓“金钩”究竟是什么形制,未见实物,后人不得而知,有些文献把它归于剑属或刀类。1974年秦兵马俑1号坑发现金钩2件,才使人们认识了这种兵器的真面貌。秦俑坑发现的金钩分身和柄两部分,一次铸成,钩身形如弯曲的镰刀,齐头,断面是枣核形,对开两刃,刃钝。柄为实心的椭圆体,金钩表面光滑平整,通长65.2厘米。
其他陪葬坑
兵马俑是秦始皇陵区最大、最著名的陪葬坑,距离秦始皇封土堆——那个锥形金字塔还有几公里远。封土堆处才是整个陵墓建筑的核心,原本有大量地上建筑,如今荡然无存。封土下面的地宫放置着秦始皇的棺椁和大量珍贵的陪葬品。关于地宫的具体情况,司马迁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描述:“始皇初即位,穿治骊山,及并天下,天下徒送诣七十余万人,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二世曰:‘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死者甚众。”及“大事毕,已臧,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臧者,无复出者。”根据近些年的考古钻探和调查研究,发现在始皇陵原封土下距地表2.7~4米深处发现了一周地宫墙。它南北长160米,东西宽392米。墙体高和宽各4米,用未焙烧的砖坯砌成。宫墙四面有门,东面五门,其余三面各一门。门宽12米,门道呈斜坡形,宫墙环绕的地方正是那充满神秘的秦始皇陵地宫。地宫的中心是放置棺椁的玄宫,埋藏很深,距现地表深约30米。经现代科技手段测试,发现在陵墓中心部位有一个面积达12000平方米的强汞异常反应区,证明司马迁关于始皇帝陵内“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的记载是可信的。
除了规模宏大的地上建筑和地宫,秦始皇生前一切享用的东西在陵园内应有尽有。他的灵魂要和生前一样出游,于是就陪葬车马仪仗,其中更有珍贵的铜车马。生前有供他游猎的上林苑,于是陵园内就有象征着上林苑的珍禽异兽坑;他生前居住的咸阳城有大批军队守卫,死后就以八千兵马俑来守卫他的地下王国;咸阳城内有许多养马场,养有大量供御用的骏马,于是陵园内就有大量马厩坑,数百匹骏马为其陪葬。所有的这一切在冥冥中昭示着秦始皇依然是地下王朝的至高统治者。此外,百戏俑陪葬坑、石铠甲坑、防洪堤、石料加工场等一应俱全。整座陵区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是卡昂市[6]的两部。
在秦始皇陵区地图中可以看到,兵马俑只是秦始皇陵众多陪葬坑中的一个。除了兵马俑外,在所有的陪葬坑中,最令人震惊的,就是两匹铜车马的出土。
-
石铠甲坑出土
-
青铜水禽坑
-
百戏佣
铜车马
1980 年,在秦始皇陵西侧出土了两辆铜车马,按照真人真马 1/2 大小铸造而成,两辆车分别重 1061 公斤和 1243 公斤,是目前出土的最大的青铜器,远远超过原本的“青铜之冠”司母戊方鼎[7]。
铜车马并非兵马俑坑出土,但目前展出于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出土时,两匹马车碎成二千七百多块,一号车用了八年时间修复,二号车用了三年时间修复。两车各驾有四匹骏马,车上各有一名御手,造型十分逼真传神。每辆车都由三千多个部件组成,并装饰有华丽的金银饰物。
一号车御手站立车上,被称为“立车”。车体较小,长 2.57 米,高 1.68 米,车上撑着一把遮阳避雨的伞,并备有青铜弩、铜箭、盾牌等兵器,其中盾牌上刻满了云纹彩绘,这是迄今发现出土最早、形状最完整的盾牌。应为开道的兵车。
二号车因安稳舒适,被称为“安车”。长 3.17 米,高 1.06 米。车篷盖面积 2.3 平方米,最厚不过 4 毫米,最薄处只有 1 毫米,一次浇铸完成。车厢分为前后两室,前室较小,供御手乘坐;后室宽大,为主人乘坐。但车主并非秦始皇,应为王公或王室其他成员乘坐。
秦始皇所乘马车是由六匹马挽驾的金银车,并未挖掘出土。
古墓丽影
西安是古墓丽影II中的重点地带。劳拉的旅程从西安长城开始。她在那里发现了一扇关闭的门,却忽然遭到偷袭。劳拉查出偷袭者和意大利黑手党马可·巴托利有关,于是赶往了威尼斯。
在游戏末段,劳拉再次回到西安,打开了长城脚下的门,并在激战后最终获得终极装备西安匕首。
-
西安庙宇
-
浮岛
-
龙之巢穴
参考资料
- 维基百科
- 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网站
- CCTV纪录片《复活的军团》
- 岳南著《西部埋伏》(原名《复活的军团》)
脚注
- ↑ 埃及吉萨的大金字塔,埃及亚历山大的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土耳其以弗所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希腊罗得岛的太阳神铜像,希腊奥林匹亚的宙斯神像,土耳其的摩索拉斯王陵墓。其中留存至今的只有埃及的大金字塔。
- ↑ “三军”的说法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军”是古代最大的军事编织。三军各设将、佐等军衔,中军之将为全军统帅。
- ↑ 调用时须使用虎符。虎符为伏虎形状的令牌,分为两半。一半交给将帅,另一半由皇帝保存。只有两个虎符能够拼合(“符合”一词即来源于此),才可以调兵遣将。
- ↑ 即“物勒工名”,在兵器上标注制造者及上级名字,以便对质量不合格产品进行追责。
- ↑ 这一传说非常有名,但此事未见正式考古报告中,不知道这个传说是怎么兴起的,或许就仅仅是个“传说”而已。
- ↑ 位于法国北部,为下诺曼底首府,TC 演讲时所在地。
- ↑ 商代后期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 年 3 月出土于安阳殷墟武官村,因其腹部著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高 133 厘米、口长 110 厘米、口宽 79 厘米、重 832.84 公斤,为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一度被称为“后母戊方鼎”。